木头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重返1999激昂年代 > 第624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
gh资本母公司的大佬把这一切全部看在眼里,望着辛丽做出来的这套让人头疼的文件,一帮人几乎是分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“季,我们建议你专一品牌,专一行业,而不是现在这种到处投资。你的钱很有限,我担心你会被自己拖垮。实体产业才是你的根本,而且你要知道,你们的医疗设备二十年内都不会有所发展。”
“品牌的差距和人员素质的培养方面,你们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整合,你是赚不到钱的。这次的事情只是一个孤立的事情,短暂时间内你得到的有可能很多,但是与你失去的相比,你得不偿失。”
“我们简明扼要一点的说,你这个项目我们不感兴趣,所以我们进行下一个事情,谢谢!”
舒利特望着面前这套文件,手里眼镜腿在桌子上敲了一下,指着季东来一阵输出,在几个人看来,季东来疯了。
现在经济形势这么严峻的条件下还在扩充产业,这是一条贪食蛇。
另外几个人股东也在诉说自己的不满意,季东来几个人静静的听着,包括辛丽。
“舒利特先生,我们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,中国有十四亿人口,将来的老龄化会非常严重,我们希望您能够考虑到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的市场。”
“你想在我们国家获得足够的利润就应该投资一些具有风险行的项目,毕竟你们是风头公司,我们的意思,优先入股权是给你们的,希望你们能慎重的考虑一下我们的提议。”
“至于一元制造,玻璃棉二号炉现在已经投产,请诸位放心,不会耽误各位的利益。至于其他产品的出货,现在已经可以正常出货了。”
“同时我们也提醒诸位,你们应该履行我们招股期间提出的,把我们的标准件产品出口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事情,如果各位在六月中旬之前不能够完成,我们将视为各位违约。”
gh股东反对这件事,辛丽心知肚明,果断的岔开话题,剑锋一指指向了几个人的本职工作,几个人此时也直扁嘴。
尤其舒利特,游说固执地三大汽车制造商,尤其五金集团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。最令人费时的是本地的那些协会,很多标准件出口到米国是需要这些所谓的协会同意。
本来特喵的这帮人及时标准件公司的持股人员,让他们同意损害他们公司利益的事情,这无异于与虎谋皮。
现在舒利特正在努力的突破这帮人的阻拦,看看几个正在盯着自己的股东,舒利特戴上眼镜。
“六月中旬我们能够打开欧洲的市场给你们,北美市场需要延长一下,这些人比你们想象的固执的多,甚至可以说是偏执。”
“我们是合作伙伴,用你们的话说需要相互的理解,你们说呢?”
对于自己的无能,舒利特给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,季东来那边直接放下了圆珠笔,看看辛丽,辛丽秒懂。
“舒利特先生,如果你们自己打不开贸易壁垒,那么我们将自己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拓展,但是这其中会增加许多代价,同时也会视你们的某些方面未达成我们的既定目标,这部分收益和权益我们将进行适当的收回。”
面对基金公司的人,辛丽丝毫不落下风,旁征博引,拿着前期一元制造和对方签订的协议开始咬住不放。
一轮交锋下来,舒利特不得不重新认识面前这个小小的董事长助理,股东会的间歇,舒利特看了一下对方的简历,眼睛也发长。
很显然,对方是一个让自己头疼的存在。
结合以往和中国那些创业企业的合作经验不同,对方是真的会咬住不放,以往的中国企业创业者面对基金的时候都很卑微。
当初为了更多的争取权益,舒利特欣然接受了这几条协议,没想到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坑。
“怎么办?舒利特,你去说服商务部减缓调查?还是接受这个妥协?”
手里拿着咖啡,一个身材高大股东望着舒利特,此时目光里也是不满。
按照初期的预估,一元制造的股东这么年轻很好拿捏,现在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这帮人就跟初生的牛犊一样,丝毫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。
“我试一下吧,在合同方面我们得站住脚根,这个人我们找人调查一下。投资方面,我们需要站稳脚跟,不能被牵着鼻子走。”
舒利特此时心里一团火在烧,辛丽实在是太刁钻了,牢牢地抓着自己不放。
至于投资招股协议?
和这么麻烦的团队合作?还是考虑一下吧!
就这样,辛丽通过标准件进入北美市场做要挟明修栈道,招股这件事暗度陈仓,非常成功。
第二天季东来和辛丽两人并未休息,而是带着招股书找到邓总,不同的是这次招股书直接是壹拾投资,百分之十的股份,八千万。
“你小子的心不小啊,现在就开始找背书了?早了!”
季东来手里的招股书邓总前后仔细的看了一遍,最终放下眼镜,示意两人喝水。
“邓总,我们现在资产已经不少了,下一步我们打算做更多的投资,医疗是我们的未来,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对机械行业进行深耕,这时候招股正是时机,如果后期再招股很可能有阻碍!”
面对邓总,辛丽戴着口罩,侃侃而谈,前后各种厉害陈述的非常清楚,邓总那边始终没说话,一直等待辛丽说完。
“你说的都对,但是时机还不够,至少你们体现出来的潜力不够。到现在为止你们除了做的传统行业,就是快钱行业,没有体现出来你们的创新性和独立性。”
“东来,你马上毕业了,多想想这些。国内体量很大的公司不少,包括福建广东的大型产业都很多,但是无一例外,在科技创新型方面太差了。”
“这次生产危机给国家提了一个醒,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才能够避免下一次生产危机来的时候手足无措。”
(本章完)